2017年11月12日,由四川师范大学和成都文理学院联合举办的《四川民歌采风录》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金河宾馆顺利召开。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任重、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高中伟、四川省社科联评奖规划办主任黄兵、成都文理学院校长唐小林、成都文理学院党委书记高华锦、四川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副处长余波、四川省文化厅非遗保护处处长林彤、巴蜀书社副社长白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成都文理学院民歌研究所所长万光治以及来自我省与全国各地的73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上,万光治介绍了远道而来的与会嘉宾,高中伟主持上午的会议。丁任重、黄兵、高华锦等8位领导分别讲话。丁任重代表四川师范大学、高华锦代表成都文理学院对各位专家、领导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他们认为,万光治教授及其团队历时13年,足迹遍布四川境内的181个县,采用地毯式搜集的方法收录原生态民歌3080首,且最终整理出版集声、像、文、谱、图于一体的《四川民歌采风录》,是一部融资料性与学术性,汇人文价值、研究价值、审美价值于一体的“不世之作”。这部著作对我国探索传统文化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回应“一带一路”战略以及深入巴蜀文化研究等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与会嘉宾和领导还一致肯定万光治教授及其团队在民族文化抢救工作中取得的成果,赞扬了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学术实践能力,巴蜀书社副社长白雅女士表示,这是一部令人瞩目的“精神建筑”,它将在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的事业中万古长青。
上午10点,学术发言开始,来自四川大学终身教授、民俗文化研究所的项楚所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四川大学文学院毛建华教授、四川音乐学院肖常纬教授、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教授、清华大学罗刚教授等20位学者依次发言。学术研讨围绕《四川民歌采风录》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议题展开,来自文学、民俗学、艺术学等领域的专家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入手,对万光治团队的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为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建言献策。各位学者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入的跨界交流。
四川音乐学院教授肖常纬从音乐和文学的关系入手,指出民歌采风工作要对民族的族别进行有效的识别,民歌是文学和音乐的结合体,需要文学和音乐研究者联合起来开展研究。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罗艺峰评价《四川民歌采风录》,认为其具有浓厚的文人情节,强烈的历史意识以及扎实的田野情怀。他指出,声音表达的是一个地方人民的心性,民歌的基础在民间,民间的基础在乡村,乡村的基础在村民,因此,我们要正视音乐符号的空洞性以及民歌的离土化趋势带来的挑战,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要做到真正地尊重民间、尊重族群生活常态,让我们的民族真正“歌唱着向前”。
清华大学教授罗刚从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角度切入,认为前者代表的是知识,后者代表的是智慧。倡导当代的民俗工作者建立跨学科甚至反学科的意识,拓展眼界,包容并蓄,以多元的视角为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做出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西夏史专家聂鸿音、孙伯君教授认为,四川是民族大省,党项羌由川西高原走出去建立的西夏王朝灭亡后,其族人分散数地。其中有没有重新返回,历史虽无明确记载,但至今生存于当地的民歌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可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谢桃坊表示,《四川民歌采风录》结合了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进入了更深的学术层次,它为研究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提供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赵塔里木教授指出,《四川民歌采风录》呈现了音乐与文学的共生,文献与田野的互证,历史与当下的贯通,是万光治团队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实践。
温州大学王小盾教授探讨了《四川民歌采风录》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他在该书的序言里说,“万光治团队的工作宗旨,首先是保护那些被过去的采风活动遗漏和遗忘的民歌”,它“为当代采风运动拾遗补缺,促进了四川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更进一步,它“通过保护民歌而记录民歌传统”,对我国多元的民族文化的记录和传承贡献了重要力量。
其他专家一致肯定了万光治团队的学术贡献,对其所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并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出建议,万光治表示,这次研讨会带给他很大的启发,对他和他的团队下一步的工作有指导的意义。最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教授作总结发言,她说,这是一场严肃的、有深度、有高度的学术讨论,万光治团队的工作必将促进音乐和文学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由于时间关系,很多有备而来的专家没有机会发言。成都文理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商定,将择期再举行一次有关《四川民歌采风录》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研究的后续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