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下午2时,学校2021年科研工作总结暨科研成果表彰大会于文理讲堂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开创学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局面。”学校董事长刘学民,校长喻洪麟,党委书记、政府督导专员高华锦,常务副校长童精明,副校长杨莉,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亚军,副校长陈刚,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张昊等领导莅临现场。全体中层干部、教研室正副主任、实训中心负责人、科研成果奖获奖项目代表到场参加。本次大会由童精明主持。
张昊做成都文理学院科研工作总结。他表示,近几年,学校初步探索建立了以论文、著作、教材、研究报告、作品、专利等成果形式为核心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一是科研项目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学校共承担了省部级、市厅级和校级科研项目200余项;二是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十三五”期间,学校共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80余部;科研成果获奖奖100余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三是科研团队成果显著。“十三五”期间,学校出台了《成都文理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管理文件,第一批资助建设了校级科研团队22个,经过前两轮阶段检查,目前在建科研团队14个。四是书法艺术社科普及基地深入开展各项工作,成果显著。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国家版权注册一项,出版教材专著一部、社科普及读本一部、各类画册资料丛刊六本。张昊表示,为了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校接下来将突出科研先导地位,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强化制度保障,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高华锦宣读《关于表彰第七届校级科研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经校内各单位推荐,学校组织审核评审,校长办公会审定,经公示无异议,决定授予“民族山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Y县327份问卷的Logistic-ISM模型分析”等8项科研成果为第七届校级科研成果奖特等奖;“地方民办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9-2020》”等10项科研成果为第七届校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务风险的防范”等18项科研成果为第七届校级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创造LOGO的生命力”等31项科研成果为第七届校级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变译理论,变通口译—以2018年两会答记者问为例”等20项科研成果为第七届校级科研成果奖优秀奖。
高华锦表示,学校希望受表彰的教师和团队,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继续加强科学研究,再出新成果;同时号召全校广大教职工以此为榜样,牢固树立教学科研并重意识,积极投身学校科研工作,全力推进学校科研事业发展。
获奖代表发言。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刘胜林发言。他谈到,科研工作从来都是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绝没有坦途,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投机取巧,必须要有一颗孩童般的纯真之心,必须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必须要有前行者的薪火相传、对后来者的无私提携。
艺术学院教师刘航宇发言。他谈到,以科研促进教学,对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和学科建设,加快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法学院副院长冉华庆发言。她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心得:准确定位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凝练科学研究问题,持续训练写作能力。
喻洪麟讲话。就学校十四五期间科研工作发展目标,她指出,一是学校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目前,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由打基础、扩规模进入提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要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二是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努力营造浓厚良好的科研氛围,为从事科研的人员提供开展科研的平台和条件,营造公平竞争互助协作、民主自由的探索氛围,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专业领军人物,支持中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广大师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培育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竞争共生的学术生态。三是学校要加强科研团队与平台建设。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加大培育和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和平台,重点支持“书法艺术普及基地”“四川省知识产权教育基地”“大学生诗歌中心”等一批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基地和平台的建设;围绕五大学科专业群,着力培育、打造一批校内科研基地和平台,提高承接国家和区域、企业、行业、产业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四是学校要完善和加大科研奖励政策。学校将制定出台一系列科研奖励政策,鼓励引导广大教职工参与科研,还将加大对国家、省部级纵向项目的配套支持力度,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集聚优质资源,建立健全重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培育、管理、协调机制,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刘学民总结讲话。他表示,学校科研工作要强化“一个意识”。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和重要使命之一,加强科学研究既是提高学习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又是学习扩展社会服务的迫切需要,更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重视科研工作,强化科研工作的战略地位,发挥科研工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层面的重要作用,助力我校国内一流民办高校建设目标的实现。刘学民指出,学校科研工作要明确“两个转变”。一是明确科研功能的转变。学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目前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正从支持服务逐步向服务引领转变,高等教育的功能转向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二是明确科研方式的转变。要注重推动科学研究从偏向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科研工作应注重推动单兵作战向团结协作转变。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各学科、各专业及教师之间应加强协作,围绕科研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切实配合,协同努力。注重发挥集体的力量,联合争取科研项目,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攻关。刘学民表示,学校科研工作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完善教研一体化机制。加强科研为教学服务,完善教学专题与科研课题、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相互转换的机制;注重将教学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列入科研范围,并通过教学互动吸收好建议;通过召开教学科研专题研讨会,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科研信息沟通制度和工作协调制度,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双向互动,促进教学与科研质量共同提升。二是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完善的制度,顺畅的机制,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孵化和产学研一体化发挥着充分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三是完善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培养工作,特别是对基础扎实、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年轻学术带头人给予重点培养和政策支持,使其尽快成长为学校科研骨干力量;以学术带头人为重点、以项目研究为基础,建立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科研工作,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刘学民希望,通过今天的科研工作暨表彰大会进一步振奋精神,全体教职工能够牢记使命,敢于担当,乐于奉献,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开创学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局面。